芙蓉·纪实文学丨沈念:英国湖南同乡会抗疫小记

2020-06-16

????_20200224110610.png

1582455661216-kw3ay9r57ii.png

英国湖南同乡会抗疫小记

文/沈念

我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被定位后方

疫情的蔓延

牵挂、煎熬着

海外游子的心房


我们多希望陪伴在您的身旁

战斗在第一线的前方

多想和你们同在

携手渡过这千古一劫的

春寒料峭


您说不要

你们在外要保重

平安就好


泪水沾湿了衣裳

不管是万里之遥的

欧洲,美洲

还是和您相邻的亚洲

我们开始担当起

后方应有的力量


一箱箱口罩、防护服

穿越山川云海

飞到了第一线

它们是控制疫情、拯救生命的

屏障

我们坚信

疫情一定会被战胜

前方和后方的力量加起来

无力可挡!

——吴莉莉的诗(2020年2月8日凌晨,英国伦敦)


吴莉莉不是诗人,却写下了这首抗疫诗。

庚子鼠年春节,新冠肺炎暴发,身在英国的她忧心如焚。这位移民律师,英国湖南同乡会会长,长沙妹子,做了一件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事,不到半个月时间,她与在英的同乡完成了四批抗疫医用物资的爱心捐赠。

2020年1月31日晚,英国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

这天是周末,吴莉莉取消了家庭聚餐。她抬起手腕,看了看时间,20时08分。此时的家乡湖南,正是正月初八的凌晨4时,很多人已入睡梦。也许这个梦做得并不香甜。

行李托运处,最后一个大纸箱经传送带送入,即将登上HU422航班。

伦敦到长沙的直飞开通后,她多次乘坐HU422回国探亲,但从没有像此时这么激动。她和英国湖南同乡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方刚、英国湖南商贸总会会长熊鹏等人相视一笑,击掌拥抱。再过11个小时,这批特别的货物将抵达长沙黄花机场,送到家乡抗疫一线。

1月23日,武汉累计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病历495例,包括部分医护人员不幸感染。深夜两点,这座拥有1100万常住人口的中南重镇发布封城消息。

一场冲锋陷阵的抗疫保卫战打响。又像是病毒原子弹在这里引爆,全国各地很快就受到了冲击波的影响。

此前,长着皇冠外观的新型病毒扩散的信息传来,有过非典经历的国人心生忐忑,又心存侥幸。春节近在咫尺,团圆欢乐的亘古主题不容破坏。突然之间,聚会外出、探亲访友被劝阻被管控。多么魔幻的一件事,像有人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缕青烟变成了面目狰狞的凶神。谁都没想到,医学发达的今天,一场体征表现为发烧、咳嗽、乏力的肺炎,有着如此超强且无法抵御的传染性,会对身体造成那么重大的伤害,以致要夺去宝贵的生命。

不是SARS,这种看不见的新型病毒,没有疫苗,没有切实有效的对症治疗方案,连足够的医疗器械、防疫物资也难以保障。向国外医学界朋友问询到新冠病毒的厉害后,吴莉莉的心就悬到了半空。17年前的非典,她的印象并不很深刻,也许是刚成为一名正式的移民律师,她整天埋头工作打拼,一个中国人在国外,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她翻遍记忆,非典时期的紧张气氛似乎并不强烈。

今天不一样了,她当了六年的英国湖南同乡会会长,国内有很多朋友亲人。疫情暴发后,她和亲友就不时通过微信交流防护知识、疫情恶化的信息。日渐增长的疑似、确诊、死亡的数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朋友的亲人,或者亲人的朋友。虽相隔千万里,但这些数字冰冷而尖硬,像一颗颗粗糙的石头,硌着她的心。

她祈祷,疫情不要再扩散。

她担心,祖国和亲人们要如何度过这段沉重时光。

越是牵挂,与病毒的抗争越是遭遇困顿,让人手足无措。这种无措,不仅是重灾区的武汉、湖北各地,一江之隔的湖南也首当其冲。

亲友的信息往来中,传递出一个紧急的情况——医疗防护服、口罩等医用物资紧缺。医生、病患、疑似病例,即使待在家中闭门不出的人,也都需要口罩等防护物品,更不用说专业防护服的稀缺了。

隔着屏幕,求援救急的信息像鼓点般落在她的心头。没有硝烟的战斗已经打响,她岂能置身事外?

她起床推窗,星空中繁星闪烁,像是要争相向她传递来自家乡的消息。

她失眠了,同乡会的几位核心成员也失眠了。她拨通方刚的电话,仿佛心意相通,他们做出一个决定:火速购买急需的医疗用品,发回湖南抗疫一线。

30年前,吴莉莉初到英国时只有27岁,在利物浦约翰瑞莫斯大学攻读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前夕,面临择业的她决定留下来,却弃理从文,去当律师。触动她改变的原因是,她在英国见到过很多中国人因为语言不通,无依无靠,四处寻求法律援助而屡屡碰壁。特别是一次,一个中国女孩签证被拒,她找不到能帮她到英国内政部翻译中英文的律师,女孩声泪俱下,哀声求助。

那一刻,吴莉莉突然发现,留在英国,也许并不需要一位华裔化学专家,而需要一位能解读中英两国文化的法律专家。毕业后,她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从文员、翻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助理经理、经理。从业十多年后,她成了当地知名的华人移民律师,主要是帮助全球化的今天那些有移民意向的客户。2006年,她和斯里兰卡的搭档合伙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那几天,吴莉莉没有去事务所。连秘书也不知道,这几天她悄悄地在忙些什么。经营提提卡卡旅行社的老板方刚,也放下了手头的生意。一人成了公关经理,四处寻找防疫物品来源,一人成了贸易公司经理,着手下单订购。

有客户来访,见不到人,打来电话。吴莉莉推到秘书那里,然后抱歉地说:“对不起,他们解决不了的,再来找我。”

客户起先心生疑窦,得知吴律师在为自己的祖国抗疫筹款购物都特别理解,后来有客户还主动参与了捐助。

这个节骨眼上,还有什么事比性命攸关的抗疫更重要的呢?

从那天半夜做出决定,到第一批防疫物品登机,只有五天时间。“伦敦飞长沙的航班一周只有两次,跟时间赛跑也就是跟病毒争夺生命。”方刚提醒吴莉莉。熟悉机场信息的他对航班最为担心,错过一班又得耽搁三四天。

实在太急促了,时间上一点也不能耽搁。吴莉莉身上天生就有湖南人那种吃得苦、霸得蛮的劲。她对手上的十几个预订单反复推敲比较,亲自确定。眼前没有现成的样品和物资清单,哪种口罩可以防病毒,哪种防护服可以给医务人员穿,都需要反复与湖南的专业人士核对比照。一个人没有三头六臂,吴莉莉请年轻的熊鹏出马,他摇身一变,成了口罩、防护服的“鉴定专家”。

品种型号定好,关键是所下订单要确保有货。网络上有些英国商家,交了订金不及时发货,拿了全款却临时说货源不足,为此吴莉莉伤透了脑筋,但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一个个跟商家联系确认。

“喂,您好,我们需要医用级别的口罩,是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9种颗粒物防护口罩中的一种?货源充足吗?”

电话、信息来来往往,消耗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为了筛选出最优质的医疗物品,每晚她和方刚、熊鹏都要在微信上对接购买物品的进展,熊鹏同步启动机场的报关手续。三人进入“超长待机”状态,常常要忙碌到凌晨两三点才能躺下休息。

吴莉莉的心就一直悬在空中。

她列了一张时间表,跟踪每件所订物品的动向。她似乎从来没有对时间如此焦虑过,恨不得把一分一秒掰成更多的时间来使用。

34个装满防疫服和口罩的大纸箱出现在3号航站楼的海航行李托运处时,距航班起飞也就只剩两个小时了。

“这是哪里突然冒出的‘纸箱山’?”机场工作人员看到堆积如山的纸箱,纷纷围拢过来探个究竟。当他们得知这是要运往中国的抗疫医用物资时,都不由得朝吴莉莉等人投来了钦佩的目光,并帮助他们办理过关手续。

此刻,吴莉莉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她向连日来并肩作战的方刚、熊鹏等人,竖了一个大拇指。

要知道,几个小时前,这批物品还在赶往伦敦的路上。英国生产、销售防疫用品的厂家商家都在伦敦以外的城市,所订物品须由供货公司快递,但英国的快递就像散漫的英国人,最快也要三天时间,可离最近的这趟航班只有两天了。多拖延一天,家乡的父老乡亲、医护人员就会多一些感染的风险。接到吴莉莉的电话后,方刚当机立断,派旅行社的面包车前去取货。

2002年留学英国获MBA学位后,方刚就留在伦敦从事旅游业。16年前,他创办了提提卡卡旅行社,主营欧洲、北非目的地旅游。这次疫情一旦持续蔓延,对旅游业的冲击会很大,已经有多处跨国办事处的提提卡卡,经营效益受到影响也在所难免。

吴莉莉过意不去,方刚为采购药品耽误了旅行社不少正事,又让他停下生意派车取货,还要让他承担路途运输开销。

“就是旅行社停下所有的业务,也得先把医用物资发回湖南,这可是救人的大事!”方刚大大咧咧,安慰她。

这一次,方刚让吴莉莉这些同乡眼前一亮,见识了他手下的一支“联合国军”。他派出牙买加黑人司机从伦敦开到曼城取货,往返行程7个多小时,然后给这些货物装箱贴上标签后送到机场。

半路上,牙买加司机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他们几天前就约好了周末烛光晚餐,妻子提醒他,不要忘记了这个美好的约定。

司机计算了一下时间,送货到机场再回家,晚餐肯定是赶不上了。他连忙在电话中向妻子致歉:“亲爱的,我在给中国疫区送医疗用品,这是做善事,我必须完成任务。你先吃,不用等我,下周末我们再补上。”通情达理的妻子在电话中给了他一个飞吻奖励。

货取回公司,几位负责封箱打包的不同国籍雇员立马忙碌起来。他们分类折叠、摆放好口罩和防护服,把物品种类和数量标注清楚。大家都知道这批物品的重要性,过了下班时间,也无人有怨言。一位巴基斯坦裔的雇员说:“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哥们儿,我们加班也要尽快完成。”

飞机起飞后,吴莉莉驾车返家,车窗外,灯火闪烁迷离,伦敦的夜景是那么迷人,她的眼睛有些湿润,提提卡卡的外国雇员用他们最朴实的言行,支持中国战“疫”。远处不时有欢呼声此起彼伏地传来,她突然想到,英国人都在激动地等着今晚11时大笨钟敲响“脱欧”的钟声。

刚到家,吴莉莉的手机响了,是方刚打来的电话。方刚说,罗马尼亚的订单确认好了,再过三天,也就是2月3日一大早,他会派最得力的员工去罗马尼亚运回第二批抗疫物资,正好赶上下一班飞机。

“到时,我们在希思罗机场见!”

“到时见!”

夜色微凉,但吴莉莉的心中,此时涌过一股暖流。

离家的时间越久,吴莉莉的内心却“离”家越近。这个家,是生养她的位于长沙县的金井小镇,是富饶美丽的三湘四水,也是引以为自豪的祖国。

她尝试写诗,让美妙的汉字来表达这种动人心弦的情绪。

读诗写诗是源自父亲的影响,吴莉莉那时初到利物浦。利物浦是英格兰西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足球俱乐部所在地和披头士的故乡,也是她出国寻梦的起点。她在这里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课后去中餐馆当服务员,勤工俭学,学会了粤语。那段艰苦岁月,隔山跨海却又一线相牵,慰藉心灵的是一封封来自父亲的家书。

“乘风负笈远英伦,长望归鸿又一春。万里迢迢同望月,我思娇女女思亲。”父亲在家书中写下的这首《月下怀远》,一句比一句动情。这些年来,她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也不知为此流过多少离别泪。

毕业于黄埔军校21期的父亲,一生经历坎坷,却在儿女面前永远流露出潇洒和从容。父亲在波澜岁月中铸造的坚韧,骨子里深切的家国情怀,让只身在外闯荡的她,把自己磨砺成了一位在英国人眼中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中国女性,让她懂得了,再遥远的距离只是一个字的距离。这个字是“家”,是家庭,家乡,也是家园、家国。

1999年初春的一个早晨,父亲离世的消息传来,她把自己关在房间,痛哭了一天。仿佛再寄往家中的书信,就像找不到回家之路的鸟。“梦幻神驰故乡行,三代相聚乐天伦。噩耗遥传心破碎,归鸿何处寻父亲?”她不能归国,但写下了此生的第一首诗《答父亲》,并请好友替她在葬礼上献祭给父亲。此后,她唯有将思家思乡之情写成一行行诗,折叠在一个异国游子的生活日志之中。

这种日复一日的“折叠”,在突如其来的战“疫”中炸裂成碎片,也积蓄成无尽的力量。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吴莉莉领着同样牵挂着祖国和家乡的同乡们,冲进了疫情“现场”。

2月5日下午,又一架从希思罗机场飞来的航班降落长沙,这是由英国湖南同乡会为家乡捐助的第二批抗疫医疗援助物资——1500套防护服、30000个3M口罩等将迅速投放到湖南抗疫前线。这是在罗马尼亚采购的医用物品,方刚派出旅行社的那位前罗马尼亚警官雇员,开车24小时,跨越欧洲大陆,准时送抵希思罗机场。

购买这批医用物品的款项,来自同乡会自发的爱心捐款。

在吴莉莉心里,英国湖南同乡会是一个她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大家庭。2014年,她当选为第五任会长。走马上任之后,她把英国湖南同乡会、英国湖南商贸总会、英国湘籍同学会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拢在一起,握指成拳。无湘不成军。这支英伦岛上人数达到5000余人的海外湘军,走到一起,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对那些年轻的留学生孩子,她的关心既像妈妈,又像姐姐,对于同乡,她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几年下来,大家感受到同乡会有着家一般的温馨。她的真情真心,每一位同乡无不认可,无论男女老少,都亲切地喊她“莉莉姐”。

随着疫情的扩散,海外华人争相采购抗疫物资。最直接的一个变化是,国外医药商店限购了。

吴莉莉觉得,考验同乡会这支队伍的时候到了。

她在微信群发起倡议:“海外华人,同心抗疫,一起出发,寻找可用的医疗物品!”

“号令”一出,同乡会沸腾了。药店限购口罩,留学生大清早起来排队,能买多少是多少;确认符合标准的医疗防护服,付款买下;供货物流公司正常的快递跟不上,直接前往供应商仓库验货取货……

第二批援助物资登机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万个医用一次性手套在下午4时在伦敦市中心收货后,恰逢下班高峰期,开车送往机场,保守估计要耗时两个多小时,能否赶上当晚的航班,是个未知数。

熊鹏灵机一动,坐地铁。几个超大件纸箱,一路引人注目。所幸的是,途中这些“庞然大物”遇到不少陌生英国人的热心帮助,顺利赶上了机场最后时刻的行李登记。熊鹏虽是理工男,但办事细致周全。他出生在武汉,祖籍是长沙,和方刚一样,也是2002年来英国留学后留下的。疫情暴发,他的心早就飞回了湘鄂两地。这次抗疫捐赠,他担负着医疗物资的标准把关以及清关转运环节的手续对接任务。报关资料、手续多,他连轴转,每天晚上忙到凌晨两三点,大清早起来又开始四处奔波。每一次物品顺利登机后,同乡们都夸赞他。他说:“我就做了几件小事,不足挂齿。我们都在参与,和病毒争抢生命,多些防疫用品上一线,家乡和祖国就多一分安全!”

2月7日晚上9时,第三批价值约34万元人民币共103箱的抗疫物资,又搭乘海航顺利起飞。飞机上,还有英国奥平顿中文学校申请运输绿色通道的16箱医用物资,先运回湖南后再驰援湖北武汉。

几天前,在奥平顿中文学校任教的陈芝芝找到吴莉莉,说:“学校献爱心,想定点援助武汉,但因为航班运力紧张,加之各类手续烦琐,能不能帮忙‘捎’一程奥平顿的爱心。”

吴莉莉满口答应:“患难‘湘’扶,没问题!”

身为前线指挥,吴莉莉事必躬亲,从预订采购、验货运输到机场通关,分工协作,每个环节都提前考虑周全。加入抗疫队伍的同乡们,心里又一次向莉莉姐竖起了大拇指,但她也无时不被同乡们的深情厚谊打动——

采购物资,集散打包,方刚的旅行社办公室临时被征用为“抗疫物资指挥部”,他的家成了“后勤保障供应中心”,旅行社的大巴组成物资运输车队。旅游业受影响明显,方刚毫不犹豫,慷慨解囊捐了5000英镑的爱心款。

何立新博士在格拉斯哥一家家联系口罩、防护服供应商,一次次协助同乡会又好又快地买到医用物资;龙韬搬货、打包、开车,连日奔波,随叫随到;同学会会长张玄烨虽人在国内,但不顾疫情危险,担负起与湖南医院方沟通确认医用物资型号的协调任务,也带领着小爱工程慈善会三次捐款。

13岁离开中国来英求学的崔炀,动员身边同学购买了3000多个医用口罩、12套防护服和55双医用手套,定点捐赠岳阳市;闫军、李沙玲和徐霞英定点捐赠常德市;李时波定点捐赠临湘市;昌盛昌定点捐赠益阳市南县;胡锴铁捐赠出生地和成长地张家界市、湘潭市;祝柏芳、周巨雷、谭兴无、宋杰等联合湖南省中医二医院的校友,购买大批抗疫物资捐赠给母校;黄蓉三次捐款省儿童医院……

他们中间还有很多人,几次追加捐款数额,只为给家乡战“疫”多奉献一分力量。这些数额不等的医用物资都通过英国湖南同乡会对接顺利送到了指定地点、指定对象手中。

一位老乡在群里写了首打油诗:“你五十我五十,抗疫物资落了实。他一件她一件,新冠肺炎永不见。”

让吴莉莉欣喜的,还有一支特殊的团队出现在爱心捐赠的队伍中:余思远、文丕华、颜霁等几十位学界和高校的学者、教授也密切关注疫情,主动参与捐款捐物。第四批物资登机前,伦敦突降大暴雨,从事电子芯片研究的专家、皇家工程院研究员陈思铭,冒雨悄悄跑来了,和留学生一起将医用物资装箱打包、送去机场。

年长的湖南同乡身上满满的正能量,也激励着留学生这群新生代争相参与到战“疫”之中。

吴莉莉喜欢活跃在同学会的这群孩子。她工作再忙碌,每年都要挤出时间,定期安排学生们春游、秋游。在国外走过的风雨之路,让她真切地懂得这个群体的困惑、希冀与追求。她搭起各类活动平台,让大家相识相交,而不是成为空中飞人,读完书就离开了。她请同乡会的年长者传授当年的求学、求职、创业等经验,这些身边人的人生故事,如海上灯塔,给寻梦路上的孩子们带来力量、指明方向。她鼓励他们:“学习永远是进行时,多接触社会,深入了解异国文化、经济,对自身成长和归国后的发展都有好处并将受益终身。”

“莉莉姐就是我们的海外家长,有关怀,也有鞭策。因为莉莉姐,因为她的‘塑普’(湖南普通话),让我们在英国多了乡情的温暖,拥有了一个新家庭。”张玄烨的话也代表了同学会留学生的共同心声。

莉莉姐在微信群中动员令一下,这群95后留学生挺身而出,成了后面三批抗疫物资整理、运送的主力军。

“还需要人吗,我可以挤时间。”

“我也来,人多力量大。”

2018年到英国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刘柳蹊,被国内严重的疫情搅得寝食难安,她想回国,不管遇到什么危险,待在家人身边才是最安心的。

吴莉莉知道后,帮她疏导情绪:“这个时候回去带给家人的更多的是担心,留在英国也可以为家乡做贡献。”

同学会会长张玄烨赶不回英国,就在线上指挥调动,召集学生志愿者参与物资的整理和运送。刘柳蹊临危受命,接受了现场总执行的工作任务,她定下心来,负责善款募集、运送物资等具体事务。医用物资来自不同地点不同医院,她和同学会执行会长冷晨守在现场统计型号、发送地点,检查封箱,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松懈大意,直到运上飞机,第二天等到顺利抵达的消息,才会安心。

群里同乡们接龙捐款,她逐一反复核对信息,不敢遗漏一个人的名字,担心款项金额及捐赠物品统计失误,有时深夜一两点还在记录、回复信息。她说:“自己多辛苦点,及时回应,捐赠的人才更放心,这样也才不会遗落任何一份爱心!”

冷晨是英国伦敦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也是这次援助抗疫的全程记录者。那几天,伦敦阴雨不断,她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学校、物资仓库和机场,通过镜头中的画面和笔下的文字将“现场”呈现出来。物资打包完毕等待登机,她就蹲在大厅角落里打开笔记本电脑写稿,害怕遗漏刚经历的每一个鲜活细节和感人故事。搭地铁回家后已经很晚了,她继续编稿、改稿、审图、排版,迅速在公众号推出新闻报道。因为她的用心,同乡们每点开新的一期公众号推文,总会被字里行间的温情打动。

想起这群年轻的孩子,吴莉莉特别自豪:“他们身上有一种担当,是中国青年的担当!”

第三批抗疫物资起飞后,第四批筹集采购方案启动实施,吴莉莉将任务分配下去后,挤时间去了趟英中律师协会,做了一个半小时的免费法律咨询志愿者工作。回到家中,又是深夜,万籁俱寂,多日来被疫情所积压的情绪突然像寻到一条暗道,喷涌成诗:“多想和你们同在/携手渡过这千古一劫的/春寒料峭……”

2月10日伦敦时间21点,第四批医用物资登上了近期最后一班飞往长沙的飞机。四次捐赠,英国湖南同乡会的价值110多万元人民币共229箱的爱心抗疫物资,经省委统战部(省侨办)、省侨联的协调,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了湖南各大医院的前线战“疫”中。

数字背后,是海外游子对祖国和家乡最深切的关怀、最炽热的情感,也是一点一滴将被岁月记录的爱心善行。

吴莉莉没想到她在深夜写下的那首题为《没有硝烟的战场》的诗,在海外华人群中迅速传开了。刚毕业的艺术系学生邓锐新发来信息:莉莉姐,我们共同谱写一首歌曲,鼓舞抗疫一线的人们,也呼唤更多的海外华人共同打赢这场战“疫”。

3月7日,一首婉转深情的抗疫公益歌曲在英国海外华人中悄然传唱。这首歌曲正是由吴莉莉、熊鹏与何泽仪一起填词创作的《我们是您海外的力量》,收到歌词后,邓锐新心潮澎湃,连夜谱曲,并联络同学会成员演唱排练,合力完成了后期制作。

庚子始,肺瘟现;转瞬间,城封疫烈;染患频出,舆情连连;湘鄂情,怎可懈;急召白衣援汉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医疗前线,物资紧缺;同舟共济海外献;三湘儿女,物越天堑。

一箱箱口罩,飞山过海,筑起拯救生命的屏障;虽然在远方,祖国依然,牵挂着,游子的心房。春寒料峭,千古一劫;我们是您海外的力量。华夏同心,携手并进,强国梦扬!

奋进动人的旋律,质朴真挚的心声,也从英伦半岛跨山越海回到了家乡。有人点赞留言:“凝聚力量,点燃希望!”

2月下旬以来,疫情出现拐点,数据一天天下降,感染患者大幅减少,治愈康复者越来越多,吴莉莉的心情终由阴转晴。

“做小事,尽绵薄之力。汇聚点滴终成海,爱家乡,从四海来,众志成城能抗魔。”当家乡的领导、亲友纷纷发信息向吴莉莉表达感激之情,她却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而是津津乐道同乡们、学生们的付出。

有句话,移民律师吴莉莉经常挂在嘴边:“离家才知道想家的滋味,出国才明白‘祖国’二字的分量。”众多湘籍海外侨胞和华人游子,又何尝不是同样的心情呢?

再遥远的距离,只是一个字的距离。多少年过去,这个字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长在吴莉莉的心中,又何尝不是长在每一位海外华人的心中呢?

家是国,国是家,不管走多远,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永远都铭记:血脉割不断,家国在一起!

沈念,1979年出生,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班研究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曾被《十月》《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小说月报》等期刊刊发转载、并入选多种年度选本,出版作品集五部。曾获第二届三毛散文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

上一篇:芙蓉·非虚构丨邱华栋:北京传(上)
下一篇:芙蓉·纪实文学丨纪红建:湖南援鄂第一人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