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静夜深读丨邱华栋:小说家的代表作·南美篇
小说家的代表作:南美篇
文/邱华栋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的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做过报务员,还在大学的医学系学习过,后来,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父母亲的爱情为素材,写出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影响加西亚·马尔克斯最终走上文学道路的人是他的外祖母,这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和鬼怪世界的女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童年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他从小就在外祖母的膝盖旁,听她讲故事,这给他的想象力增添了动力。他的外祖父曾是一名上校,多年之后,加西亚·马尔克斯根据外祖父的遭遇写了一部很有名的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中也有他们两位老人作为原型的形象。
1947年,20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进入首都波哥大大学法学系,但没多久,由于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全国内战导致政局动荡,加西亚·马尔克斯辍学了,他在波哥大的新闻界工作,作为《观察家报》派驻欧洲的记者来到欧洲,在巴黎、巴塞罗那、罗马四处漂泊,作为记者观察、记录、报道和了解世界,并开始了文学写作。
早在1948年,他就想写一部家族史小说《家》,这是《百年孤独》的雏形,但把握一个大家族和一块大陆的命运的小说,对当时的他来说还有些力不从心。他就写了一部中篇小说《枯枝败叶》,五易其稿之后,于1955年正式出版,同一年中,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但是这两部书都没有获得读者和评论家的注意。
《枯枝败叶》很像是作家创作《百年孤独》之前的一次练笔,小说采取多个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的生活。小镇被跨国资本主义企业所席卷,人们的生活陷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小说的形式实验也为他写《百年孤独》积累了经验。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和《格兰特大妈的葬礼》中收录的小说,故事带有变形、夸张和魔幻色彩,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死亡三叹》《死亡联想曲》《在猫身上转世的爱娃》《三个梦游症患者的痛苦》《与镜子的对话》《有人弄乱了玫瑰花》《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伊莎贝拉在马孔多观雨时的独白》等,死亡、镜子、转世、梦游、联想等充斥其间。其中,写于1962年的《格兰特大妈的葬礼》最有代表性。小说中的格兰特大妈,是拉丁美洲的化身,他以细致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大妈的葬礼,间接表达了他对拉丁美洲社会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受美国影响的忧虑。
在墨西哥居住期间,加西亚·马尔克斯读了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作品,对他的触动很大,仿佛是开了一扇天窗。胡安·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中对时间的掌握、叙述空间的结构和人鬼之间的界限全无,完全和过去的小说不同,这给他带来了巨大启发。1965年,他茅塞顿开地找到了自己的叙述方式,开始写作《百年孤独》。1967年5月,《百年孤独》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在拉美世界一鸣惊人。几十年来,这本小说的各种译本在全世界的发行量超过了1亿册。
《百年孤独》的写作和出版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有详细的描绘:“从弱冠之年到38岁,我已经出版了4部作品,于是,我坐在打字机前,开始写道:‘多年以后,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面对行刑队,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我一文不名,真不知道我妻子梅赛德斯是怎么让我们活下来的。她一天也没有让我们的肚子挨饿。我们坚持不贷高利贷,只是硬着头皮跑了几趟慈善机构。起初当然是变卖所有以应特急,但那些东西并不值钱;然后是首饰,那可是她多年来所得的全部馈赠。当铺老板用外科医生般神奇的目光逐件检查了那些钻石耳环、绿宝石项链、红宝石戒指,最后牛仔赶车似的回过头来说:‘全都是些玻璃玩意儿。’1966年8月初的一天,梅赛德斯和我终于可以到墨西哥城的邮局寄书稿了。《百年孤独》用正常打印纸誊清,共590页,好大一包,而收件人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美出版社文学部主任弗朗西斯科·波鲁阿。邮局的工作人员给包裹过秤后说‘82比索’。梅赛德斯数了数钱包里的钞票并拨弄完手中的硬币,回到现实中,‘我们只有53比索’。于是,我们只好打开包裹,将稿子一分为二,并把其中一部分寄往布宜诺斯艾利斯。我们甚至不知道余下的部分该如何发落。我们很快发现,寄出的并非小说的上半部而是结尾。没等我们想出法子,南美出版社的那个波鲁阿因为急于看到全书而预付了稿酬,因此也为我们解决了邮资问题。就这样,我们总算获得了新生,并到今天。”(见加西亚·马尔克斯在2007年《百年孤独》出版四十周年100万册纪念版发行仪式上的发言。)
很长时间以来,伴随电影的诞生和电视的普及,人们以为在20世纪这个多媒体发达的时代,很难再看到那种动人心魄的描绘历史的广阔场面、内部空间无比巨大的宏大叙事了。但《百年孤独》完全改变了一些人的看法。《百年孤独》是20世纪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出现,使“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成为世界瞩目的事件,反过来影响了包括欧洲在内的更多地区的文学写作。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这部作品,将一个神奇美丽而又动荡不安和光怪陆离的拉丁美洲大陆带给了全世界。
《百年孤独》篇幅不算很长,但它内部的容量却很大,描绘了200年拉丁美洲的历史,以布恩蒂亚家族六代人的经历和一代代的独特命运为情节主线,描绘了象征拉丁美洲的马孔多小镇的兴衰。马孔多,由一片沼泽地渐渐变成繁华市镇,又在帝国主义资本侵袭下遭到毁灭,飓风也袭击了它。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不断重复的姓名几乎让人分辨不清,象征历史的循环。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代人是个怪胎,他被蚂蚁吃掉了。小说中有大量神奇和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血会流好几公里,一个姑娘会坐毯子飞上天空,有人死去几度复活,有人却阴魂不散,死亡和生命、时间和历史混沌一片,从洪荒到现代社会,小说带给了我们魔术般的景象。小说内容庞杂、结构复杂,在最后,持续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的暴风雨将小镇马孔多化为了洪荒和虚无,暗示人类将在不断的循环和轮回中永劫往返。小说因此具有了神话原型的力量。
《百年孤独》分为20章,它的开头十分著名:“多年以后,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上校面对行刑队,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在这句话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涌现,所有的时间都包括在里面。因此,《百年孤独》中,时间的运用是它的核心表达。《百年孤独》写出了拉丁美洲的山川、动物、植物和拉美人的面孔和命运。光是小说涉及的动物就有400多种。同时,他虚构了一个家族的命运来象征一个大陆的命运,由此,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也诞生了。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对“魔幻现实主义”是这么解释的:“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个流派。其特点是在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用或者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早在1943年,古巴作家卡彭铁尔就提出了“神奇的现实”的观点,和“魔幻现实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看来,根本就没有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他把外祖母给他讲的各种故事传说和哥伦比亚的日常生活、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综合在一起,就有了这么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所以,马尔克斯认为,他写的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拉丁美洲的河流上,可以看到像人一样吃奶的海牛,雨有时候一下就是一个月,在热带雨林中,几天之后,草木就将所有大地上的痕迹覆盖成原始洪荒的状态……”拉丁美洲到处都是这样神奇的现实。
1975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长篇小说《族长的没落》。这是一部反对拉丁美洲独裁者的小说。《族长的没落》全书分为6个段落,综合了拉美历史上出现的独裁者,把他们融会成了一个文学形象。这个独裁者孤独地和成群的奶牛以及老鹰生活在深宫大院里,对一切人都不信任,要消灭所有的敌人和敌人的朋友。他生活在一种孤独中,这种孤独就像是拉丁美洲本身的孤独。
小说的开头动人心魄:“到周末时,一些兀鹫抓破了金属窗栅,从窗户和阳台飞进了总统府,拍击着翅膀,使总统府的内室里‘停滞时期’的窒闷空气震荡起来了……”这个独裁者多少有些漫画色彩,却是黑色的漫画。他害怕被暗杀,因此采取残酷的手段清除政敌,砍掉了918个官员的脑袋,连全国黑色的狗都不放过;他有5000多个儿子,有数不清楚的情妇,可他永远都一个人睡觉;他母亲去世了要全国举哀一百天;他的儿子刚刚出生就被封为少将军衔;最终,他死了,被兀鹫给啄死了,他的儿子也被猎狗吃掉了,人们终于迎来了独裁者倒台的那一天。小说的叙述风格气势如虹,波涛汹涌,泥沙俱下,作家在一种荒诞、离奇、魔幻的叙述中,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独裁者形象。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个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作家,他总是反复地雕琢自己的作品。198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他的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首次印刷120万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爱情小说杰作,这部小说包罗万象地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爱情:忠贞的、淫荡的、花心的、同性的、转瞬即逝的和生死相依的。各种形态的爱情模式和花样都被这部小说一网打尽了。
这部小说关于一场爱情,是以一对恋人的一生来结构。主角有三个,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持续了大半生。加西亚·马尔克斯把一场情欲故事描绘成波澜壮阔的爱情史诗,而这个爱情史诗是由哥伦比亚的普通男人和女人完成的,不是埃及艳后和恺撒以及安东尼那样的帝王传奇。在小说的最后,男主人公终于和他爱了几十年的女人在一条船上相聚,这艘船挂着有霍乱的黄旗,回避开所有的骚扰,在大河上下永无休止地航行,只是为了守护主人公最后到来的爱情。这样的结尾十分动人,令人感到荡气回肠的同时又潸然泪下。
纪实文学一直是他创作中的重要品种,1986年,他出版了反映智利独裁政权迫害一些持不同政见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米格尔·利丁历险记》。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宫中的将军》(1989)。这部小说是以拉丁美洲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小说主人公,叙述了玻利瓦尔半年多的活动,描绘了这个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的内心世界。长篇小说《绑架新闻》出版于1996年,是一部描绘哥伦比亚贩毒集团绑架记者的纪实小说。
除了上述作品,加西亚·马尔克斯还出版了和巴尔加斯·略萨的对话《拉丁美洲小说两人谈》(1968),和作家门多萨的对话集《番石榴飘香》(1982),随笔集《纪事与报道》(1976)、《海边文集》(1981)、《在朋友们中间》(1982)。2002年,他出版了自传的第一卷《回首话沧桑》,讲述了一直到1967年他出版《百年孤独》之前的那段人生。
2004年,他出版长篇小说《我那悲哀的妓女》,小说篇幅不大,这是一部向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睡美人》致敬的作品。小说出版之后大受欢迎,加西亚·马尔克斯宝刀未老,这可以看成是他对生命的留恋,对爱情的欢愉的回想。
晚年,加西亚·马尔克斯患了老年痴呆症,他曾看着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的妻子梅赛德斯,问:“这个在我们家进进出出的老女人是谁?”加西亚·马尔克斯于2014年4月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
(节选自2023年第4期《芙蓉》邱华栋的《小说家的代表作:南美篇》)
邱华栋,1969年生于新疆,祖籍河南南阳,现居北京。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免试录取。文学博士,研究员。曾任《青年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等10余部,中篇小说《手上的星光》《环境戏剧人》等32部,系列短篇小说《社区人》《十一种想象》《十侠》等180多篇。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等30多个奖项。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等10余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