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丨邱华栋:小说家的代表作:北美篇

邱华栋 2023-09-21

????_20200224110610.png

beach-2851729_960_720.jpg

小说家的代表作:北美篇

文/邱华栋

厄内斯特·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杰出作家。1899年,他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的小镇奥克帕克村。父亲是医生,母亲爱好文学和艺术,他们一共生育了六个孩子,海明威是第二个。在海明威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让他拉大提琴,教他欣赏美术作品,父亲则教他钓鱼和打拳击。这在海明威成长中奇妙地统一在一起。中学时代,海明威的体育成绩很好,游泳、足球、射击、拳击都是他擅长的运动,他还参加学校乐队拉大提琴,开始写短篇小说。1917年,中学毕业后,他去堪萨斯城《星报》当记者。在早期的写作当中,新闻稿件对简洁、准确、生动、具体、短句与活泼文风的要求,使他积累了特殊的写作经验,日后他创造出电报式的语言风格,和他当过记者不无关系。

1918年,19岁的海明威参加了美国在一战中的部队,主要在意大利后方医院服务,曾身受重伤,经过治疗后回到美国。接下来,他又担任《星报》驻欧洲记者,在巴黎、日内瓦等地活动,在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介绍下,认识了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和诗人庞德等,受到他们的影响和举荐。

海明威引起关注的作品,是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小说出版于1926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群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居留的美国青年。他们的生活面临危机,找不到方向,是迷惘和幻灭的一群人。这是一部艺术家小说,书中刻画了想当作家和艺术家的青年在巴黎的困顿、探求和失落,充满印象派式样的光影感,死亡、疾病、伤残和心理问题笼罩在小说主人公身上,具有艺术感染力。巴黎的五光十色并没有抚平这些青年心灵的失落感,他们找不到出路,更加迷惘。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过,“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小说的题词,放在扉页上。1927年,他从欧洲回到了美国。

海明威逐步地确立了文学“硬汉”写作风格,以192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为起点。这部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描绘了拳击手、西班牙斗牛士等硬汉形象,他们在面临人生困境和抉择当中,显示了男人的力量。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带有一定的自传性。小说描绘了一个年轻的美国军官,在意大利前线负伤,住进医院后和一个英国护士的悲剧爱情——女护士难产死亡,年轻的军官带着悲情离开了欧洲。从主题上看,小说是反战的,情节上是一个爱情悲剧,小说的语言干净利落,叙述扎实简洁,细节生动具体,没有废话,没有多余的描写,人物的性格也比较生动,但稍显得平面。小说里有很多警句一样的议论,是对那个时代有力的批判,今天看来也非常有力量。从小说的形式上来讲,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海明威在语言上打上了他鲜明的风格烙印,这个烙印就是精湛的叙事艺术,语言精练、简洁、生动,省略是最大特点。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几乎可以和任何一部杰作媲美,很值得分析。开头部分确立了整部小说的叙述语言风格和语调:

那年深夏我们住在村里的一所房子里,越过河和平原可以望见群山。河床里尽是卵石和大圆石,在阳光下显得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流得很快,而在水深的地方却是蓝幽幽的。部队行经我们的房子朝大路走去,扬起的尘土把树叶染成了灰蒙蒙的。树干也蒙上了尘土。那年树叶落得早,我们看到部队不断沿着大路行进,尘土飞扬,树叶被微风吹动,纷纷飘落……

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蕴含着战争即将摧毁这一切的担忧,简洁、具体和生动的句子立即把我们带到了现场。而小说的结尾更加出色,是小说史上最值得分析的结尾之一。据说,海明威改写了39遍,才感到满意。引文如下:

我走到房间的门口。“你现在不能进去。”一个护士说。

“不,我能。”我说。

“你还不能进去。”

“你给我走开,”我说,“另一个也走开。”

但是等我把她们赶走以后,关上房门,拧熄了电灯,并没有丝毫用处。这好像是在向一尊塑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房间,离开医院,冒着大雨回旅馆去。

和《百年孤独》开头那句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同时显示在一句话里完全不一样,《永别了,武器》的开头和结尾是现在时态的。结尾是对一种情景的描绘:男主人公要去向恋人的遗体告别,两个护士在场,他把她们赶开了。然后,他默默地举行了一次属于自己的告别仪式,没有悲恸欲绝,没有呼天抢地,没有大声哭泣,他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那里。强烈的感情全部隐藏在简约的文字背后,效果却很奇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用精粹的句子描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用简练的对话呈现人物的性格,达到了超凡的效果,这就是海明威的叙事艺术的魅力。

20世纪30年代前期,海明威居住在佛罗里达,后来又迁到古巴,这和他喜欢大海有关。他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捕鱼、打猎和读书。海明威信奉一种行动的哲学,他不是一个书斋里的作家,尽管他博览群书。他是一个行动的人,只有在行动中,他才可以写出他的小说来。二战爆发之后,令人称道的是,他改装了“皮拉尔号”游艇,使之变成可以反潜作战的炮艇,在大海上寻找德国潜艇。不过,没有任何关于他和德国潜艇遭遇的记录。在二战快结束时,他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因他的身份是保持中立身份的记者,战后他被讯问后无罪释放。

海明威在小说写作上的高峰是《老人与海》,这部中篇小说出版于1952年。《老人与海》描绘了一个古巴老渔民桑地亚哥,出海之后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他想尽办法、费尽力气与周折,把大鱼拖回港口的时候,那条大鱼已经被鲨鱼啃得只剩下了骨头架子。这部小说把一个老渔民的命运,上升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象征高度,将老渔民化身为可以抵抗任何挑战的人物。“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小说塑造的硬汉就是这个老年渔民,和他以往塑造的斗牛士、战士、打猎者、偷渡和走私者不一样,这个老年渔民的经历不仅和古希腊悲剧中的角色有呼应的关系,还成为一个寓言,一个现代基督,一个人类命运的象征。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小说叙述中运用得非常成功,简洁的叙事和纯粹的动作描写,使小说带有硬朗的骨架和密度,征服了读者。这部小说本来是一部长篇小说的结尾部分,结果海明威把前面几个部分全部删掉了,只保留了26531个词的结尾。评论家对这部小说大加赞美,并进行各种分析。但他却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

海明威喜欢参加各种冒险活动,包括战争、打猎、捕鱼、观看斗牛等。酗酒和两次非洲打猎中的小飞机失事,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损害。在他的体内一直留着一些弹片,这些弹片带给他神经上的痛苦。1954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海明威离开古巴回到美国,居住在爱达荷州。由于身体的病痛,加上还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他于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以他如同电报电文一样简洁的语言风格,引发了一次文体革命,从后来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响。海明威是很勤奋的,他待在房间里时总是在读书,他在《海明威谈创作》一书中说:“作家应当什么书都读,这样他就知道应该超过什么……一个真正的作家要和死去的作家比高低。”他是一个有魅力的、行动的人,把他自己的经历牢牢地和他的写作捆绑在一起,成为20世纪一个文学传奇。

(节选自2023年第3期《芙蓉》邱华栋的《小说家的代表作:北美篇》)

邱华栋,1969年生于新疆,祖籍河南南阳,现居北京。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免试录取。文学博士,研究员。曾任《青年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等10余部,中篇小说《手上的星光》《环境戏剧人》等32部,系列短篇小说《社区人》《十一种想象》《十侠》等180多篇。曾获庄重文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等30多个奖项。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等10余种语言。

上一篇:芙蓉·小说丨范朝阳:茶摊子
下一篇:芙蓉·静夜深读丨小说家的代表作:欧洲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